现在,台军面对的早已不是“解放军能否拿下台湾”的问题,而是“以何种方式、在多短时间内完成统一”的问题。
现实赤裸而坚硬。
近期一场被台媒称为“最真实”的兵棋推演,直接击穿了台军的心理防线——推演结论明确指出:解放军具备“随时”拿下台湾的能力。
不是“可能”,不是“有机会”,而是“随时”。
这场兵推于2024年6月完成,结果延迟至9月26日才对外披露。
推演由台军前“参谋总长”李喜明主导,在台湾某大学研究中心展开,多名台军退役高阶将领参与。
更引人注目的是,现场还有四位美日退役上将出席,包括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、前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莱尔。
他们的存在,使这场推演超越了单纯的战术模拟,成为一次在美日战略框架下对台海战局的深度压力测试。
推演设定时间为2030年,理由是届时美国对台军售的F-16V、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、爱国者三型导弹、鱼叉岸基反舰导弹等主战装备应已全部部署完毕。
台军长期抱持一种幻想:只要装备到位,就能“以武拒统”,甚至“以拖待变”,等待外部干预。
但推演过程彻底粉碎了这一幻想。
解放军行动并未从传统预期的西部平原发起。
推演初始阶段,三个航母战斗群在南海及第一、第二岛链区域展开大规模演习,形成战略威慑。
随后,迅速控制东沙岛——这个长期被台军忽视的前哨据点,成为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。
紧接着,解放军对金门、马祖实施压制,并同步对台湾岛内佳山基地、志航基地发动远程精确打击。
佳山基地深藏花莲中央山脉腹地,志航基地是台东关键空军枢纽,两者均被台军视为“最后防线”,但在推演中,连组织有效反击的机会都未获得。
更令台军震惊的是后续发展:解放军攻占澎湖后,并未强攻西部滩头,而是绕至台湾东部,在苏澳港与花莲港实施三栖登陆。
台湾东部海岸线陡峭、背靠高山,历来被台军视为天然屏障,认为解放军无法在此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。
推演结果却显示,解放军不仅成功登陆,还迅速建立滩头阵地,控制港口。
这意味着台军数十年构建的“西部主防线”形同虚设,而其最松懈的“东部后院”,反而成为致命突破口。
一旦东部失守,外部干预通道即被切断。
推演设定中,美军是否介入取决于台军能否“有效抵抗”;日本则明确不直接参战,仅在美军行动时提供后勤支援。
但台军连一周都未能支撑,美军介入的政治与军事理由从何而来?
等五角大楼完成决策流程,战事早已结束。
推演最终得出三个绝对化结论:
解放军随时可拿下台湾;
随时可全面封锁台湾海空域;
可对台湾沿海任何地点实施三栖突袭登陆。
这三个“随时”,等于宣告台军整体防御体系彻底失效。
“以武拒统”战略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。
但这场推演是否纯粹出于军事评估目的?
外界普遍存疑。
推演结果公布后不久,台湾即传出追加采购美制武器的消息。
现场聚集如此多美国退役将领,很难不让人联想:这是否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军火推销活动?
美国军工复合体亟需订单,台湾尚有外汇储备,不趁机榨取剩余价值,更待何时?
有网友直言:“兵推越惨,军购越急。
台军不是在备战,是在为美国军火商输血。”
即便存在推销动机,推演的基本逻辑仍难以推翻。
解放军近年军事能力跃升是客观事实。
2024年9月3日阅兵展示的高超音速武器、隐身无人作战集群、新型两栖攻击舰,每一项都足以改变区域力量平衡。
福建舰已完成电磁弹射系统测试,歼-35、空警-600、歼-15D三型舰载机全部完成上舰验证。
中国海军已具备远洋作战与区域拒止能力。
在台海这一近海战场,解放军优势只会更加压倒性。
反观美军,战备状态持续恶化。
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·肯德尔公开承认:空军现役战机中,可随时执行任务的比例不足54%,任务完成率仅62%。
这还是在和平时期。
若卷入高强度冲突,后勤、备件、飞行员训练缺口将急剧放大。
美军战略重心正加速向本土防卫收缩,全球干预能力显著下降。
美军高层对介入台海的态度早已分化。
拜登政府时期,已有国防部官员私下表示台海冲突“风险过高、收益过低”。
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宫,虽在竞选中对华强硬,但其“美国优先”逻辑决定了他更可能将台湾视为提款对象,而非战略盟友。
派航母赴台海?
政治成本与军事风险远超收益。
这场兵推最震撼之处,不在于台军多弱,而在于解放军多强。
武统早已不是“最后手段”,而是“随时可用的选项”。
且这一选项不再依赖传统大规模登陆,而是通过体系化作战——天基侦察、电子压制、无人集群、远程精确打击、海上封锁——多维联动,使对手在物理与心理层面同时崩溃。
东部登陆的成功推演,证明解放军已突破地理限制。
现代两栖作战依赖气垫登陆艇、舰载直升机、垂直起降平台,配合无人艇侦察与火力引导,可在任何具备战术价值的海岸点快速投送兵力。
花莲、苏澳虽地形复杂,但正因台军疏于设防,反而成为最佳突袭点。
时间站在大陆一边。
截至2025年,解放军055型驱逐舰服役数量超过10艘,075型两栖攻击舰形成完整作战编队,轰-6N具备空中发射反舰弹道导弹能力,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可精确打击移动舰船。
台湾主力战机仍为F-16A/B MLU与幻影2000-5,潜艇舰队老化,防空系统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生存能力存疑。
这种代差,非靠采购几套新武器即可弥补。
美国是否完全不会介入?
理论上存在可能,但现实极为骨感。
关岛、冲绳等美军前沿基地均在解放军中程导弹射程内。
一旦开战,这些基地自身难保,遑论支援台湾。
美国战略界越来越多声音承认:在台海冲突中,美军“胜算”正在快速流失。
与其冒险介入,不如推动台湾接受政治解决方案。
台军困境不仅是装备落后,更是战略思维僵化。
数十年围绕“守土防御”构建体系,幻想凭海峡天险与城市巷战拖垮对手。
但现代战争早已超越人力消耗。
信息战、网络战、认知域作战,台军几乎毫无准备。
战场感知严重依赖美国卫星数据链,一旦中断,指挥体系即陷入瘫痪。
更致命的是台军内部政治化严重。
军官晋升受蓝绿立场影响,训练演习流于形式,基层士气低迷。
有退役军官透露,部分部队因“维稳”考量,连实弹射击都大幅缩减。
这样的军队,如何对抗常年高强度实战化演训的解放军?
兵推结果并非战争预言,但其价值在于撕下最后一层遮羞布。
它让台军看清自身无力,也让美国认清台湾的战略负资产属性。
继续军售可以,但为台湾开战?
连特朗普政府也会三思。
台湾社会内部正在悄然变化。
越来越多民众,尤其是年轻世代,意识到“倚美谋独”是死路。
他们不关心统独口号,只关心生活能否安稳。
大陆在强化军事准备的同时,也在推进经济融合、青年交流、文化互动,逐步消解对立情绪。
武统是底线,和平统一仍是首选——但前提是台湾当局必须放弃“台独”分裂立场。
这场兵推最大的意义,不是预测战争,而是加速和平进程。
当结局清晰可见,理性选择自然浮现。
台湾的未来不在华盛顿国会山,也不在台北总统府,而在于是否愿意正视历史大势。
解放军的强大,不是为了炫耀武力,而是为了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。
这一点,台军已懂,美军也该懂了。
普通人或许该思考:当统一成为不可逆的历史进程,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?
继续沉溺对抗叙事,还是主动拥抱融合可能?
答案,就在每个人心中——但历史不会等待犹豫者。
小煎猫配资,众和策略,线上股票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