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看起来是在学技术,实际上是在给别人的技术磕头?
逆向工程,是对一个成熟产品的逆向破解并再现的过程,通过逆向分析和研究,推理出产品的结构、功能特性及技术规格等要素,从而使自己实现相应的设计制造能力。
在不能获得必要的设计信息又需要制造相应产品时,逆向工程就是最后的选择。这是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否定,也是对别国技术的顶礼膜拜,事实真有这么严重吗?
逆向工程,破壁之刃还是技术幻影?
产品设计与逆向工程,一直都是矛与盾的关系,设计方想方设法防止别人仿造,没有技术的一方则用尽手段探寻奥秘。
1998年,当沈阳机床厂的工程师,拆解一台德国德玛吉的五轴机床时,在主轴轴承内发现一行小字,翻译过来就是“测量即毁灭”。
刚开始工程师并不太了解这行小字所代表的含义,当他们按照原定计划用千分尺测量该零件后,重新组装之后的机床,精度直接下降30%。
类似的例子在其他厂家也比比皆是。日本马扎克对本国销售的机床,都存在类似的机制,用来防止别人拆解偷学技术。
该厂出售的高端机床,每一台都设置了“防拆电子围栏”,只要检测到箱体震动超限,或者关键零部件位移超过10厘米,系统就会自动锁死。
这些精心设计的“电子枷锁”,就是为了防止逆向工程。你拆的开机器,却只得其形而得不到核心技术,甚至还会因为自行拆解而导致机器报废。
某企业曾寻求仿制德国丝杠,尽管在测绘时精度达到0.001毫米,仿制出来的零件组装到一起,虽然可以用,但使用寿命只有原厂设备的10%。
后来多方检测寻找原因,最终才意外发现,德国制造方在铬钼钢中添加了微量的钇元素,尽管含量只有0.0001%,但零件耐磨度却提升300%。
这种原材料的配比,别说直接尺寸测量了,就算用光谱仪分析都很难得到准确结果,仿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
日本发那科导轨的淬火,需要经历零下196℃的液氮深冷,还有510℃的回火。这样冷热交替的淬火过程,需要反复7次。
不了解详细工艺的情况下贸然仿制,产品质量肯定不达标。就如我国某企业仿制这种导轨,只因少了一道回火工序,就导致零件废品率超日本厂家5倍。
瑞士GF阿奇夏米尔将铸铁床身放在户外3年之久,通过自然“风干”的方式,消除床身99%以上的残余应力。
只看到床身的生产日期为近期,并不知道“自然风干”的过程,我国仿制的同类床身,厂家还通过技术手段烘烤床身以便尽快组装。
如此“速成”到来的结果就是,机床使用半年后,导轨变形0.05毫米。新生产的机床只用半年就成为废品,这如何能和瑞士产品竞争?
曾经有一段时间,国内各行各业宁愿花高价购买外国产品,也不支持本国企业的仿制品,哪怕国内产品的价格更低。
这还真不是崇洋媚外,实在是技术工艺不达标,国内产品用不了多久就会出问题,虽然买的时候便宜,但使用过程中隐性成本更高。
你能拆开零件,却拆不透工业文明的基因密码,这就是逆向工程的尴尬所在。逆向工程到底是破壁之刃还是技术幻影,这也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区别对待。
印度走不上“逆向工程”之路?
虽然我们很瞧不起印度,总感觉这就是一个奇葩的笑料制造国,但印度的实力并不弱,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五,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。
这样一个国家,逆向工程搞得一塌糊涂,当然,这可能也正是印度的风格,无论什么产品,到了印度工程师手中,拆了就装不起来。
这么多年拆了很多东西,技术没学到多少,零零碎碎的小部件倒是多出来一堆。想当年,印度引进阵风战斗机后,信誓旦旦要以此为基础搞出自己的战机。
印度军方组织工程师开始拆解阵风战斗机,结果飞机是拆开了,最终也勉强组装到一起,就是不知为何车间里多了一堆小零件。
别说新飞机没搞出来,就连最基本的门道都没摸到,作为拆解样机的战斗机,自然也不能就此报废,毕竟这可都是钱呐。
虽然飞机里面可能少了一些零部件,但工程师不说就没人知道,然后这架飞机又还给军方,最终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,飞机直接上演了一次造价高昂的焰火秀。
金属框架加上航空发动机和金属外皮,组合到一起就是一架飞机,但印度永远也不明白,飞机不只是这些零部件的简单组装。
没有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工艺,也不知道这所谓的金属外皮需要承受多大的冲击力,更不清楚要承受多高的温度,了解不到其中奥秘一切都是白搭。
自己鼓捣不明白,印度也想过合作建厂来获取技术,或者通过逆向工程来破解,不过最终依然失败。
2020年,印度知名工程建设企业和我国中铁集团成立合资公司,目的就是推动隧道施工设备的本土化制造。
我国企业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,印度方面主要负责设备制造和组装工作。这样一个喂饭喂到嘴里,完全不需要任何逆向工程的项目,印度最终还是搞砸了。
经过3年技术研发,印度方面宣布成功开发出直径12米的隧道掘进机,省城该设备国产化率达到60%,成本比进口设备降低30%。
印度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,该设备也被视作“印度之光”,不过在投入使用后,却接连出现意外。
在孟买沿海公路隧道项目中,该设备根本无法应对松软不稳定的底层结构,最终导致出现严重故障,液压设备不断发出警报,刀盘转速也很快超出预设参数范围。
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,但印度工程师却陷入技术困境。虽然我国企业派出技术人员赶往现场,但印度方面并不领情,坚持自己解决难题。
印度专家想从中学习经验,但最终结果却啪啪打脸,在印方技术人员自行拆检过程中,意外破坏了动力系统的关键密封组件。
带着技术帮扶印度都学不会,没学会走路印度就想跑,在建设5G网络的过程中,印度对引进的华为5G基站进行逆向工程破解。
通过一系列暴力拆解工作,印度Reliance通信公司宣布仿制出“自主研发”的5G通信设备,结果在投入使用后状况堪忧。
散热模块只用廉价胶水固定,季风季节时众多基站设备因为防水性能不达标而导致主板进水短路。哪怕是没出现问题的基站,信号覆盖范围也比原定标准低40%。
逆向工程对印度而言就是技术幻影,一切看起来很简单,但真正上手操作后才发现,眼睛看会了动手却做废了。
中国逆向工程的惊人力量
中印两国是邻国,在行事风格上完全是两个极端,印度是得过且过勉强凑合,我国则是精益求精更上层楼。
就拿我国军工领域来说,我国逆向工程数十年积累,从最初的基础性仿制,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性创新,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,成为推动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当年造原子弹,因为苏联专家提供错误数据刻意误导,我国反向逆推,最终依靠算盘和计算能力不算强大的电脑,硬是将理论值算了9遍,才确认理论计算结果准确。
20世纪60年代,我国通过4万多块美国F4战机的残骸,逆向突破液压系统、襟翼控制等300多项关键技术,有效解决了国产战机的飘摆问题。
苏27战机国产化的过程中,从 歼-11仿制到歼-16自主创新的里程碑式跨越,航电系统、复合材料国产化率超过90%。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数据,不像印度吹出来的数据。
基于F-117残骸研发出超疏水纳米隐身涂层,这种国产隐身材料的抗雨蚀能力提升3倍,为歼-20的隐身设计提供了巨大助力。
福建舰备受关注的电磁弹射技术,也是通过反向研究最终创新性地提出直流供电技术,能耗比美国福特级航母降低30%,舰载机出动频率提升40%。
在军事领域之外,工业领域的逆向工程也有众多成果。如秦川机床逆向德国克林贝格磨齿机,发现其齿轮修形算法基于莱茵河水位波动模型,补偿大气湿度影响。
技术团队根据这一发现,最终开发出秦岭气候模型,在南方雨季时,国产磨齿机的精度保持比德国同类产品高12%。
大连光洋的工程师,分析了3万张胶层断面图片,逆向研究日本光栅尺密封工艺,最终发明“纳米氧化硅梯度填充”技术,效果远超日本技术。
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,逆向工程到底是不是给别人的技术磕头,主要还得看使用这项技术的人以及最终成果。
小煎猫配资,众和策略,线上股票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